网文内容
夏日,站在汉中市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放眼望去,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味:村子沿河而建,蜿蜒通幽,房前屋后,绿水环绕,花果飘香。好一幅美丽乡村清新优美的画面。
7月24日至27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发挥文学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走进汉中采访调研活动举行。由省作协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韩霁虹带队,40多名“百优”作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调研团,走进汉中市汉台区、城固县、留坝县、洋县等地,顶酷暑、踏田埂、访民户,深刻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寻找创作灵感。
在美丽乡村感受“诗和远方”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 “文学陕军”品牌,加强陕西中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建设,省作协从2016年开始扶持“百优”作家,5年一批。第一批74名作家的佳作不断涌现,频频获奖。
省作协为第二批“百优”作家专门开设高级研修班,特聘专家学者授课。此外,“百优”作家还进行采风调研等课外学习。此次采访调研活动就是2023年陕西省第二期“百优”作家高研班的重要环节。
当下,中国乡村的形态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作家该以怎样的姿态,奔赴最火热的素材现场?“百优”作家们以行动给出了答案。
走在武关河村、河口村整洁的村路上,伸展一下僵硬的四肢,作家们抬头远望,山碧草翠,荷叶田田,花鸟相伴,顿感舒适宁静。在城固县马道镇沙坝村,作家们发现处处都是新气象:从村民家中收集的旧物件成为展示乡土特色的“点睛之物”;寻一段废木挖空,种上多肉植物,便是“另类”盆景……据沙坝村包村干部何铭中介绍,沙坝人因地制宜,不仅用自己的巧思和双手进行微改造,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还将花卉产业做精做细,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增收致富。走进花卉基地,蝴蝶兰小苗整齐地排列在苗床上。“等到开花,我们买一株都要20元,一盆花能卖到200元。”何铭中说。
在留坝县营盘国际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不时有一队队皮肤被晒成巧克力色的小学生队员从作家身旁穿过,两支队伍彼此好奇地相望。作家们了解到,这里是西北地区目前唯一拥有7个连片标准足球场的县级足球研训基地。该基地曾吸引国家女足奥运队在此封闭集训近一个月,也吸引来大批游客、球员及学生家长,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服务行业快速发展。
在洋县龙亭田园荷蛙荷鱼共生项目基地,作家们于荷花盛开、蛙声一片中,了解到这里是全国首家规模化荷蛙共养示范项目所在地,并从项目专家处详细调研了农用地流转、乡村生态保护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情况。得知“文化+农业”“农业+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迈上了“致富路”,作家们倍感振奋。
3天的行程虽短,作家们却直观感受到了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对汉中山乡向好向美的积极作用。他们纷纷表示,有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定能写好陕西山乡巨变故事,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
“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新时代乡村变迁,推进新时代陕西文学高质量发展。”韩霁虹介绍,此次活动与中国作协近年的重点写作选题“新山乡巨变”的要求高度契合。
60多年前,作家周立波创作了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精神风貌。2022年8月,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邀请全国广大作家和文学写作者以原创长篇小说的形式书写新山乡,展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希望作家们深刻认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文学新的使命责任,深入挖掘、深刻表现中华文明、农业文明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色。首期重点推进的四部作品《白洋淀上》《雪山大地》《莫道君行早》《热雪》已正式出版。
今年7月18日,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召开,第二批重点推进作品和“名刊名社拓展计划”重点推进作品发布。其中,陕西作家周瑄璞的《芬芳》入选第二批重点推进作品,汉中青年作家宋丹丹的《太阳地》入选“名刊名社拓展计划”。
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之问”,也是摆在陕西作家面前一个沉甸甸的课题。
从柳青《创业史》开始,土地、乡村就构成了陕西作家的创作主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贾平凹的《秦腔》《带灯》等都是乡土题材的代表作品。
“当代的中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厚的写作资源。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是文学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使命所系,也是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发展所需。”省作协党组书记齐雅丽对作家们寄予厚望,“陕西作家历来以乡土题材创作享誉全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陕西作家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信假以时日,‘文学陕军’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包括青年作家黄朴的长篇小说《长歌》、王晓云的长篇小说《魔芋姐姐》、吴梦川的长篇小说《大树的女儿》、陈朴的短篇小说《回到陈家村》等作品在内,我省一批反映山乡巨变的文学作品即将面世,作品的表达内容和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美学样貌。
记录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学该怎样抓住时代主流?创作该怎样和着时代脉搏跳动?采风期间,“百优”作家和汉中作家举行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座谈会”, 共同探讨这一摆在大家面前的严肃问题。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周瑄璞的小说《芬芳》书写了豫中平原的沧桑变迁,被列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重点推进作品。她说,作为一名陕西作家,自然而然地继承了陕西文坛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
汉中作家宋丹丹的小说《太阳地》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名刊名社拓展计划”。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名为太阳地的陕南乡村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幻,展现了一个落后、贫穷的小山村的变化史、发展史,呈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现出乡村与时俱进的魅力。宋丹丹谈及创作初衷时说:“创作只是为了记录,记录我曾经走过的路,记录我成长过程中所见、所闻、所知的人在这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在我34年的人生轨迹中,我走的每一步,都与国家、社会、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有义务记录我们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作家吴梦川讲述自己近年的创作经历:“写过许多关于童年生活的文字,都是旧时代的乡村记忆。离开故乡四十年后,乡村早就变成了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如果仅凭十岁之前对乡村生活仅有的那点记忆和想象去触及和把握这个全新的时代,写作就只能陷入虚假、空洞、无效的陷阱里。”于是,2017年冬,省作协组织首期“百优”作家采风时,她决定走出书斋,深入乡村。此后,她接连写出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骑行》和短篇小说《我在乡下有块田》分别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荣获第二届接力杯曹文轩儿童小说奖铜奖。历时两年、展现乡村女孩成长和命运的长篇小说《大树的女儿》将于今年底出版。“过去的青春写作是单纯关注个人小命运,如今是兼顾体察生成这种个人命运背后的更广阔更复杂的时代。我相信,属于我们的时代刚刚到来。”吴梦川说。
新的文学力量正在滋生与集结
柳青文学奖得主黄朴说:“新时代山乡巨变,值得每一位有抱负的作家用文学的手段去描绘这一人类历史上雄伟的画卷。”黄朴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柳庄。他说,柳庄是以家乡商洛市丹凤县峦庄为原型创作的文学意象。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歌》,通过媒体人李金石的独特视角,串联起柳庄的前世今生,铺陈出柳庄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走向繁荣,由落后走向文明的坎坷路、奋斗路。在创作手法上,除主线故事之外,作者还采用札记、调查报道、年鉴、注解等多种文体,打通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呈现出颇具时代特征的农村风貌,反映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每一个城市中的人都需要消费乡村和土地上生长的五谷蔬菜,人和乡村不可分离。”首届柳青文学奖得主王晓云认为,变化的乡村题材是创作的源泉。今年6月,王晓云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创作扶持的作品、长篇小说《魔芋姐姐》,描写的就是“归雁经济”在乡村呈现的一种类型。在人物形象上,作者选择了回到家乡创业的上海高级白领,“他们在农村的生活和以前的乡村人完全不同。”
作家们对故土的热爱,是一抹浓重的文学底色。
“我们牛头坡的5万亩梨花,每年正常气温下,3月16日开第一朵。3月18日这天,全园的梨花像灯盏一样挂在枝头……”洋县作协主席李雪茹自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当她深情地说“洋县是一方福地,这片土地上有很多故事可以抒写”时,当她如数家珍地讲述洋县的每一朵花在什么时候开放时,作家们纷纷盛赞,“这就是一首诗”。
作家吕志军是汉中人,离家已有30 年。在他看来,“创作的题材、对象,都在变化,但我们对家乡的感情、我们的家国情怀却并没变。”他说,我的父母已经过世,每次回来,看到穿着棉袄的大妈,我就想起我的妈妈;看到骑自行车的大爷,我就想起我的老爹。这种感情是无法割裂的。
吕志军期望自己能以故乡为基地,创作出反映山乡巨变的作品。“在汉中,有一种爬犁草,不管生长的环境是贫瘠还是富饶,它永远紧抓着土地,枝蔓不停地向前延伸。我们的作家只要像爬犁草一样,紧紧扣住土地,紧紧抓住人民,把根深深地扎到老百姓心里去,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