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气象服务为武夷岩茶提质增值

发布时间:2023-09-26 03:48|栏目: 国内动态 |浏览次数:

  中新网南平9月24日电 (叶国宝 张丽君)“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铜”。流行于福建南平市武夷山茶区的这句农谚,喻指农历七月茶园深挖除草好比挖到了金子,其次八月,更次九月。

  如今,从海拔100米的丘陵升至2000米的高山,武夷山均有茶园分布。地势地貌各异,导致气候多变。位于北部的洋庄乡海拔高,气温低,茶叶发育期一般迟缓十几天。

  与时俱进,这一传统农耕时令被大幅修正了。洋庄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陈明星告知:“2018年以后,全乡1100多户茶农七月深挖除草的习惯推到了九月,结果证明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须根生长,杀死虫卵病菌。”

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茶农深挖除草。叶国宝摄

  “九挖铜”之所以破圈为“九挖金”,得益于构建了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茶业气象体系,承担者是省级科技特派员、南平气象试验站站长沈长华牵头组建的武夷山茶科技气象服务团。

  从种植、采摘、加工直至储存的茶产业全链条,都跟气象变化息息相关。过去,武夷山茶农苦于缺乏茶园气象观测信息,无法营造适宜茶叶生长小气候;一旦遇到霜冻、干旱、暴雨等常见灾害,则损失惨重。“仅靠城区气象观测点,根本无法满足广大茶农的实际需求。”沈长华深有感触,“如果说靠天吃饭是中国农民的历史无奈,那么‘看’天事茶则是武夷山茶农的现实企盼。”

沈长华(右一)和气象服务团员到“智慧茶山”示范基地调查茶叶长势情况。叶国宝摄

  2014年,气象服务团在星村镇石源垄村建成首个茶叶气象观测站,填补了福建省农村茶叶气象观测的空白。随后,开启了“智慧茶山”项目建设。所谓“智慧茶山”,就是依托智慧气象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在茶山安装监测站与观测仪,采集各村茶园小气候环境要素与远程视频、茶叶产量与动态库存信息等,并接入互联网形成茶园大数据。

气象服务团员深入茶园调查冻害对春茶生长的影响。武夷山市气象局供图

  武夷山朝阳东升茶业专业合作社秘书长柴俊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手机屏幕一滑,茶园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数据变化便一目了然,为茶农远程安排茶园管理提供了‘千里眼’。”

  区分不同海拔和山场等茶园种植区域,截至2022年,武夷山市建成了母树大红袍等29个茶叶气象观测站和茶园实景观测站,并与已有气象观测站组网,编织成全省首个茶叶气象观测“网眼”。

  “观测站负责收集气温、湿度、光照等要素对茶叶生长的影响状况,其数据可反映方圆500亩茶树生长及茶园灾害情况。”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长江丽萍解释道,“通过比对研究茶叶环境要素的数据,找到茶叶品质差异的原因,反过来指导茶树种植。”

  2021年,武夷山市“智慧茶山”的模式推广到了宁德市福鼎大白茶区。

  冬春两季茶树易受霜冻侵袭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武夷山茶农。沈长华带领队员们将强冷空气来临前茶树覆盖应急防灾,向冬前科学安排修剪主动防灾转变。

  2021年初,连续半个多月的三轮强冷空气南下前,气象服务团在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开展的冻害指标试验表明:冬前茶树修剪与否、薄膜覆盖与否,不同品种受冻害症状程度都有明显差异。比如,原先认为摄氏零下10度茶叶才会受冻害,但实际上冬前修剪茶树,只可承受零下6度的考验。当年10月29日,气象服务团首次在武夷山市开展了冬前气象预警服务,向全市1.6万户茶农定制了4条防冻措施:尽早施肥,冬后修剪,薄膜覆盖,喷水洗霜。茶农们不再惧怕突如其来的“变天”,茶树防冻“保卫战”圆满收官。

  武夷山兴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章财生喜形于色:“合作社成员的茶叶经济损失,比同样年份降低20%以上。”

  气象服务还延伸到抗旱。气象服务团携手茶叶科技特派员,选取武夷山奇苑茶业有限公司等3家茶园,持续开展高温干旱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详细的针对性预案。

Copyright © 2023-2025 叁陆信息资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吉ICP备2022001342号